教员发展计划 - 项目摘要

项目编号:UGC/FDS15/H01/17
项目名称:发展及检证一项以家长为中心的介入方式籍以增强华人低收入家庭幼童的执行功能技巧
首席研究员:陈自强博士(树仁)

摘要
执行功能是指一组内涵广范的认知过程,能使个人管控及组织思想或行动已达至适应性目标(Diamond & Lee, 2011)。研究指出执行功能在学前及幼儿时期迅速发展,并对幼儿脑神经认知发展及早期学习成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Masten et al.; 2012; Zelazo, Carlson, & Kesek, 2008)。早期西方研究却发现不同社经地位幼童的执行功能发展有着很大的差距(Fitzpatrick et al., 2014; Rochette & Bernier, 2014。本研究团队在上一个大学研究资助委员会资助的研究计划中,亦发现本港华人幼童的执行功能技巧(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及总体执行功能技巧)亦存在着社经差距(Chan et. al., 2016)。为了减低在执行功能发展上的社经差距,是次研究旨在发展一项以幼童执行功能为重点并以家长为基点的介入模式,帮助本港基层家庭的家长学习支持性的管教方式,增强他们年幼孩子的执行功能技巧。本研究亦会探讨以幼童执行功能为重点并以家长为基点的介入模式的果效及执行过程上的忠诚度。

虽然一些西方研究发现,有几个以幼童执行功能为重点的校本介入课程可提升基层家庭的孩童的执行功能技巧。但要把这些校本课程套入本地一些服务基层家庭的幼稚园的学校课程却未必可行。而且,这些西方的校本介入课程在文化上未必配合本港基层家庭孩童的心理和教育上的需要。另一个考虑是,这些校本介入课程,若没有得到支持孩童执行功能技巧成长的家庭环境配合,那个果效未必能持久。近年研究已显示支持性的管教方式与孩童的执行功能发展有正面的关联(Blair & Raver, 2012; Herbers et al., 2014; Lengua et al., 2013)。然而,上次本研究团队(Chan et al., 2016)发现本地基层华人父母在支持性的管教方式上得分很低。因此,发展一项以幼童执行功能为重点并以家长为基点的介入计划尤为重要,这介入计划可以集中地及度身地教育及附权给基层家长,在家庭中应用支持性的管教方式,以加强孩子的执行功能发展。

这个以家长为基点的介入模式包含了两个主要组件:1)四次每星期两小时的家长教育工作坊,主要内容关于孩童的执行功能发展及支持性的管教方式,并教授家长一些可以在家中实践的具体支持执行功能发展的活动;2)三次每月二十分钟与个别家长的回顾检讨,讨论有关家长在日常实践中如何提升孩子执行功能技巧、帮助处理家长在实践上的顾虑,及进一步建立家长在使用支持性的管教方式的自我效能及能力。本研究有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期十二个月)集中为基层家长及孩童设计及发展以幼童执行功能为重点及家长为基点的介入教材及活动。第二阶段(为期八个月)会进行一个较小规模的随机延迟控制组(wait-list control)的先导测试,籍以尝试介入模式在执行上的程序及教学活动材料是否可行。就这个先导测试,研究团队将于两间本地幼稚园招募四十位家长及他们年龄界乎四至六岁的幼童参与。第三阶段(为期十二个月),将会从本地八间幼稚园招募128对家长及幼童,并把家长及幼童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及延迟控制组,进行主要测试。在主要测试中,将采用两次自我报告测量及两次十五分钟的亲子游戏观察来评估家长在支持性管教方式方面的实践。除此之外,会于主要测试的初期、第四个月及第八个月,与两组的小朋友进行一系列的执行功能技巧量度测试。在四个月介入计划的结尾时,将与家长及幼童进行半结构性的访问,收集及了解他们对介入计划的回馈。最后一个阶段(为期四个月)会采用量化及质性的数据分析,集中探讨以幼童执行功能为重点并以家长为基点的新型介入模式的果效及执行过程上的忠诚度。

 

项目编号:UGC/FDS25/E02/17
项目名称:研究以亲水性及磁性纳米粒子为正向渗透法提取溶液并作为一种耗能低及水回收率高之废水处理技术
首席研究员:陈祖贤博士(高科院)

摘要
由于广泛的工业活动和迅速的人口增长,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是急需解决的,其中最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关注的,相信是水污染控制和淡水资源的保护。为了实现可持续增长和发展的长远目标,规划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资源是至关重要。例如,实施工业用水管理政策及修改现有生产流程均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零液体排放概念也应该鼓励,务求大大提高废水回收率以供重覆使用。此外,由于薄膜技术的不断改良,运用海水淡化来提取饮用水也变得日渐普及并且可以作大规模的应用。反渗透和正向渗透都是先进的薄膜技术,两者通过特定的设计和操作条件可把水从海水或废水中分离出来。在反渗透过程中,水在高压系统下可通过半渗透薄膜,与过去常用的蒸馏过程比较,按相同的淡水回收量计算,使用反渗透技术所节省的能量是十分显著的。最近,正向渗透技术被提出作为水处理或废水处理中反渗透技术的替代选择,通过集成混合模式使用正向渗透和反渗透系统,可有效地减少能量的消耗。正向渗透的工作机理和设备简单,当半渗透膜两侧产生足够的渗透压差时,水传递便会自发地进行,即水分子将从低渗透压侧(称为进料溶液即废水或海水)很容易地输送到高渗透压侧(称为高盐度人为制备的提取溶液),直到两种溶液渗透压达到平衡。与反渗透技术相比,由于不需要使用高压泵,这可以减少正向渗透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此外,正向渗透技术的其他主要优点包括可处理含高盐份的废水和有较长的薄膜寿命,为废水处理领域提供了巨大的潜力。最近在应用前景方面,有报导指出通过正向渗透技术可有效地处理含高盐份和有毒重金属的污染废水,提高了淡水的回收量。此外,除了半渗透薄膜材料设计和开发外,在过程中使用不同类型的提取溶液就整体正向渗透效能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本研究中,新型磁性纳米粒子即具有特定纳米粒径和高水溶性的磁铁矿将被合成。通过使用外在磁场,可以促进以这磁性纳米粒子作为的提取溶液之分离及再生并有利于连续和大规模的废水处理,因此比其它类型的正向渗透提取溶液更为有效和节能。其他研究范围包括正向渗透工艺的操作参数,如液压水流量速率,渗透压梯度,酸碱值和温度等。最后,针对香港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废水,如垃圾渗滤液,偶氮染料纺织品污水,润滑油和食品加工废水等,探索正向渗透过程中使用新合成磁性纳米粒子作为提取溶液之应用并达致耗能低及水回收率高之废水处理技术。

 

项目编号:UGC/FDS25/B01/17
项目名称:一带一路国家对香港纺织及服装业的吸引因素
首席研究员:陈敏轩博士(高科院)

摘要
“一带一路”(OBOR)倡议是中国在2015年发起的发展战略,旨在加强国际沿线(丝路经济带)和道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经济合作,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香港参与这项计划的预期收益是庞大的,包括在基建,银行及私营的商业机构。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最能够获益的是制造商开发业务,是在“一带一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低成本生产基地,为一些香港公司在低工资和劳动密集型之行业,即纺织和服装(T&C)的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投资贸易契机。

这个研究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有两部分的。首先,它为香港制定了具国家吸引力的“一带一路”OBOR指数(OBORICA),以改善纺织和服装部门之间的协调,并将香港建立为“超级联系人”,将“一带一路”国家联系起来。根据拟议的OBORICA,以确定哪些“一带一路”国家应优先考虑用于建立纺织和服装(T&C)产品的生产基地。确定具体措施,使香港的纺织和服装(T&C)公司能够促进对“一带一路”国家潜在生产设施的技术升级和转型。这将有助于香港的纺织和服装(T&C)公司在不断变化和充满活力的全球化市场中可持续发展。

第二,该项目分析了各成本部分对“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纺织和服装贸易的影响。根据纺织和服装供应链规划,这些成本分为生产和出口成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结果,提供了建议,帮助香港纺织和服装贸易公司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重力贸易模式”(Gravity Trade Model)将扩大至分析“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纺织和服装贸易形态的发展。直到最近,该模型主要应用于具有横向或时间序列数据估计技术的汇总数据,以分析交易统计。在这里,传统的重力贸易模型被应用于纺织和服装贸易,并扩展到涵盖以前在同一产品研究中未考虑的其他因素,如生产和出口成本,出口供应链成本,技术,人口因素以及与业务相关的环境和政策相关的因素,包括质量变量(作为虚拟变量)。该模型将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以调查每种情景随时间的固定效应,从而探索数据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和增加操作,否则,使用横向研究或时间序列将不可能单独估计。该模型将用于调查OBORICA,国家特定社会和政治决定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香港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纺织和服装贸易流量的经济指标。

实证分析将有助于确定全球层面对纺织和服装贸易的影响及贡献程度的决定因素。随着纺织和服装行业全球贸易数据库的发展,有可能制定香港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具体重力贸易模式,以调查两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贸易潜力。此外,这项研究亦会增加目前对影响和加强香港纺织和服装行业因素的知识及认知。

 

项目编号:UGC/FDS14/H15/17
项目名称:植入式广告:同步植入品牌及受众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首席研究员:陈芳怡博士(恒管)

摘要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植入式广告继传统广告后成为香港电视业的一大收入来源。在同一节目场景植入多于一种产品或服务愈趋普遍(简称“同步植入”),但其成效及相关监管问题过往鲜有文献探讨。这研究项目以心理学、传播学及市场学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实验室及现实生活环境数据对“同步植入”此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有助优化现有的理论框架,让营销从业员创立更有效的产品植入策略,并为公共政策制订者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项目编号:UGC/FDS14/B15/17
项目名称:扩展网路口碑研究的疆界:如何设计具影响力的网上论坛
首席研究员:陈克先博士(恒管)

摘要
网上产品评论是现今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密切影响消费者利益及企业营运表现。然而,探索网上论坛如何影响消费者网络口碑的文献并不多。本研究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论坛设计有效地管理网上图文并茂和针对新兴产品的评论。整体而言,本研究旨在扩展网络口碑的研究疆界,并帮助业者更好管理多媒体内容。

 

项目编号:UGC/FDS25/M02/17
项目名称:联合使用阿霉素和丹参对治疗耐药性肝细胞癌的体外与体内机理研究
首席研究员:陈舜宏博士(高科院)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每年造成超过七十万病人死亡。中国是全球肝癌诊断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年有35万例新发病例),占全球肝癌诊断数的百分之五十。而肝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包括香港和广东省。

肝癌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使大多数肝癌病例被发现时通常已到了晚期。当患者的预期寿命下降至四至六个月时,化疗便是唯一推荐的治疗方法。由于其非特异性细胞毒性作用,大多数抗癌药物都会对患者身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导致有患者因难以承受这些副作用所带来的痛苦而放弃继续接受治疗。所以,改善化疗以减轻其毒性是癌症治疗中重要的一环。肝癌化疗的另一个严重障碍是将抗癌药物精准递送至肿瘤。癌细胞运输蛋白的过度表达和肿瘤内压缩血管的发育使得化疗药物难以在癌细胞内达到治疗浓度。

丹参作为一种中药材,数千年来被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肝炎和癌症。目前,本药已被分离鉴定出四十种以上的丹参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抗癌作用、能减少P-糖蛋白(P-gp)表达和促进血管舒张。有研究显示,联合药物治疗使用多于一种药物,但每种药的给药剂量远低于正常治疗剂量,能达致协同治疗结果,同时减低各种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考虑到丹参的多重功效,我们假设使用阿霉素和丹参提取物的联合药物治疗能成为耐药性肝细胞癌的有效治疗策略。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使用阿霉素联合丹参提取物在体内外治疗耐药性肝细胞癌的协同作用。此外,亦会研究该联合药物治疗在肝脏和身体系统上的机理和作用途径。为此,本研究将拟定四个目标:(1)探讨阿霉素在含有或不含丹参提取物情况下的体外细胞毒性及其作用机制;(2)评估阿霉素与丹参提取物的联合药物治疗在裸鼠身上对耐药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3)使用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正常裸鼠、肝细胞癌异种移植的裸鼠和接受阿霉素与丹参提取物的联合药物治疗的肝细胞癌异种移植裸鼠的血清代谢变化;及(4)研究使用阿霉素联合丹参提取物是否通过调节钠氢交换体1(NHE-1)、P-gp和多药耐药(MDR)相关蛋白1(MRP-1)的表达以达致抗癌效果,以及调查通过代谢组学研究鉴定出来的潜在作用途径。

 

项目编号:UGC/FDS14/H05/17
项目名称:新出简帛文献与《楚辞》校读、研究及数据库之构建
首席研究员:陈鸿图博士(恒管)

摘要
自二十世纪以来,大量出土文献的涌现,掀起了研究古籍的热潮。学者提倡取地下之文献与地上之文献互相印证,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惟过去学者多倾力于传世文献的综合论证,对于出土文献的应用远不及传世文献来得广泛,目前有关出土文献与《楚辞》的研究著作仍十分缺乏,亟待学者的努力开拓。

《楚辞》是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学总集,向来被称为集部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由于《楚辞》一书涉及大量楚地文化风俗,横跨语言、历史、文化、宗教等学科,进一步探讨《楚辞》与楚地名物及文化风俗的关系,将有助我们深入认识楚地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对进一步探究中国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惟《楚辞》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前人对《楚辞》文本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楚辞》一书存在大量异文及版本错误,以致未能准确释读文义。其二屈原、宋玉作品真伪仍有争论,对成书时代意见纷歧。其三、《楚辞》深受楚文化影响,书中所涉祭祀、饮食、服饰,建筑等文化内容,均与后世的认识存在极大的差异。

近年来陆续公布的简帛文献材料,多为前人所未曾见到的新材料,为传世文献的研究带来新的契机。据学者研究,与《楚辞》研究有关的出土文献材料主要有包山楚简、望山楚简、郭店楚简、阜阳汉简等,与《楚辞》属于同一系统的文献有长沙马王堆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等。近年来,新出土材料大量涌现,较为重要的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简等,令可资分析的材料更见丰富。倘能利用出土文献最新研究成果,再辅以传世文献的印证,不仅有助于解决过去诸多争议不休的问题,同时对于深化《楚辞》的研究亦有极大裨益。

本研究计划主要以新出简帛文献材料对《楚辞》进行探究,其目的有四:一、订正版本异文和错讹,提供可靠的《楚辞》文本。二、更准确解读《楚辞》内容,藉此检讨旧说各种得失之余,亦为古文字释读提供互证。三、结合出土文献与文物,从祭祀、天文、地理、建筑、服饰和器物等不同方面,与《楚辞》一书互相印证,发掘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而重新检视其与楚文化的关系。四、利用研究所得数据及成果,建立“出土简帛文献与《楚辞》校读数据库”与“出土简帛文献与《楚辞》研究论着目录数据库”,并上载至本计划之网页,开放予研究人员检索下载与应用,冀能藉由网路促进《楚辞》和出土文献之研究。

本计划横跨文学、文字学、文献学及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则综合运用文字、声韵和训诂等方法,其研究成果不仅为《楚辞》神话学、文艺学、民俗学等不同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亦有助于开拓中国文学及文化的研究方向,并惠及相关学科之教授与推广。

 

项目编号:UGC/FDS14/B03/17
项目名称:新上市公司避税行为以及对企业未来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首席研究员:陈巍博士(恒管)

摘要
尽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通过企业避税管理者可以提取租金(租金提取理论),最近的研究发现,避税产生的税收优惠为企业提供了投资价值创造项目的机会(价值创造理论)。鉴于文献中并没有提供清晰的证据,本研究旨在调查在首次公开发行新股过程中企业是否从事避税行为,以及避税是否影响企业未来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新股上市这个设定尤其有趣,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探索私营公司上市时避税的“演化”。根据文献数据显示,财务报告更加进取的公司更有可能发表进取的税务报告。因此我们认为,上市公司有更大的动机来积极避税。我们认为这个实证检验很重要,因为文献中并没有直接证据预测新上市公司避税行为对股东带来的的经济后果。

 

项目编号:UGC/FDS14/H17/17
项目名称:首次公开招股的新闻议题建立 - 财经公关与财经新闻之关系探索
首席研究员:张美凤博士(恒管)

摘要
香港是2016年全球最庞大的首次公开招股市场(按招股公司数量及总集资额计算),在公众投资者作出新股投资决定时,往往有赖财经新闻媒体获取准确及可靠的财经信息。然而研究发现,企业可以透过公关策略和手段,同时扮演广告商、主要消息来源、信息补助提供者及新闻消费者等角色,令财经新闻记者倚重企业提供的信息。长远而言,这种信息流通模式对投资者和投资市场均非乐事。香港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开招股市场之一,有需要全面了解财经信息如何在消息来源及中介者之间流通。

基于“议程建构”理论、信息补助及新闻作业常规等概念,本研究项目旨在检视财经公关的工作及材料如何影响财经新闻议题的建立,并探讨在香港首次招股市场中,财经公关业者及传媒业者之间的互动。本项目采用内容分析方法,辨识公关材料和新闻报导的信息主题,建立并应用可分析大量文字数据的机器学习演算方法,探究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津贴对财经新闻报导内容的影响;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会访问财经公关业者及记者,探讨影响他们互动的因素,在实际层面深入了解财经公关项目及首次公开招股新闻报导的作业流程。

 

项目编号:UGC/FDS24/H06/17
项目名称:设身处地:观点采择能力与培养道德创意人的关系
首席研究员:赵之琨教授(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都致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创意,把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视为重要的学习成果。可是近年有研究质疑,鉴于道德和创意本质上的矛盾,我们能否在培养道德的同时,一并培养创意。

过去数十年的研究指出,有创意的人倾向背离传统、个人化及自我中心;但创意能力较弱的人,却倾向诚实、保守和服从。创意建基于突破常规,超越底线,但道德却强调底线和规范的重要性。当思考模式的改变、甚或激进的思想可以是有利于创意的同时,那些突破常规的思考方式,也可能让人较易做出不诚实或有违道德的事。反过来说,过分强调墨守成规,亦会令思想无法跳出框框。到底创意和道德有着哪些方面和何种程度的抵触?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同时具备有道德和有创意的思想和行为呢?

我们认为道德和创意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一个经常和两者扯上关系的概念是观点采择能力。例如过去有研究发现,那些善于察觉及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的人,都比较有创意;而那些不大关心周遭事物的人,他们做出不道德行为的机会较高。所以,能够采择别人的观点思考,对于无论是要成就创意或道德,都可能是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的。

纵然研究已经发现,观点采择能力分别与道德和创意有关系,但是前沿文献和实证研究都没有探讨过,观点采择能力为什么及如何能够使人同时变得有创意和有道德。因此,在未有充分了解观点采择能力在这些关系上所发挥的调停作用前,便断言创意和道德是互不相容,未免言之尚早。不幸地,我们现时大学的课程设计,可能并未能成功优化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学习成果。

在这个项目,我们建议以一系列的研究,拆解创意、道德和观点采择能力,这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过去这三个领域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创意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反比的。但这个令人失望的关系,在加入了观点采择能力的调节效果后,便会有所不同。我们亦会通过研究,发掘不同的方法,以鼓励这种能够采择别人观点的思考方式。

根据以上研究的结果,我们会提出建议,改善现有的大学教育课程设计。首先会以建立一个能够同时涵盖道德、创意及观点采择能力的学科作为起步点。我们认为这个学科,是能否有效地培养有道德的创意人的关键,并期望这些道德创意人,能够为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可持续的,有创意的解决办法。

 

项目编号:UGC/FDS16/B10/17
项目名称:量化限价指令簿的透明度对交易盈利能力的影响
首席研究员:蔡秉文博士(公大)

摘要
限价盘纪录(LOB)是推动中央化及以买卖盘带动的交易机制,被全球的证券市场广泛采用。LOB的透明度大大影响了市场效率,是金融市场设计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LOB内含各种交易前和交易后信息,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不同的交易洞识,因此监管机构关注何等程度的透明度水平最适合股票市场。以往关于市场透明度水平对交易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提出利用强化学习(RL)框架来衡量交易盈利能力及研究LOB的透明度如何影响算法交易策略的表现,并藉以为透明或匿名LOB能否有利于整体市场质素提供些经验证据。

近年来技术交易策略如算法交易(AT)和高频交易(HFT)已经相当普及。据报导,目前如美国和日本等这些主要股票市场,大多数已利用电脑执行股票限价盘和交易。技术交易虽然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但同时也增加市场的波动性。为维持市场的稳健性,香港联交所于2016年推出了市场波动调节机制。由于AT和HFT交易商可以根据披露信息作出即时行动,有可能藉此获得交易优势,从而进一步影响市场效率。因此,实在有需要探讨在不同LOB透明程度对投资者回报的影响。

本研究提出了利用强化学习(RL)框架来衡量LOB透明度对股票交易盈利能力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和利用香港股市的透明限价盘纪录,特别当中需要收费订阅的市场信息 ─ 包括经纪行编号以及修改和取消的限价盘 ─ 并入RL模型内,以作出股价走势的预测。因此,本研究将为评估LOB透明度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增强我们对算法交易在透明市场中的效率之理解。

 

项目编号:UGC/FDS25/M01/17
项目名称:使用体外消化模型研究益生菌方法以减少食物过程诱导的毒性
首席研究员:蔡少薇博士(高科院)

摘要
人类对各种食物污染物或毒素的暴露及其潜在的健康影响正日益受到关注。研究已经开发出不同的方法来减少食品中形成的毒素的含量。在该提案中,以生物学方法为设计对两种过程诱导的污染物,“氨基甲酸乙酯”和“丙烯酰胺”进行降低毒素水平研究。选取氨基甲酸乙酯和丙烯酰胺,基于其潜在的致癌活性,被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2A组),及在我们饮食中的广泛分布。将研究益生菌在降低这两种毒素水平方面的潜在应用,从而评估影响已知受到相对高水平污染的加工食品摄入的健康风险。

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两种益生菌菌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是否可以影响从胃肠道中特定加工食物中释放的毒素水平,以体外消化模型研究肠道吸收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1)调查益生菌在选择的食品样品中降低氨基甲酸乙酯或丙烯酰胺的浓度的功效;(2)使用在模拟胃肠消化条件下的体外消化模型,评估加入和不加入益生菌菌株的情况下,有于氨基甲酸乙酯和丙烯酰胺的生物可用性;(3)评估益生菌处理前后氨基甲酸乙酯污染的酒精饮料和发酵面包或丙烯酰胺污染的薯片和其他零食类饼干的风险评估。

体外胃肠消化模型,将评估益生菌在不同食物中,降低氨基甲酸乙酯或丙烯酰胺含量的能力。将选择的益生菌加入到特定的食物模型中,使用固相萃取和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LC-MS / MS)分析模拟消化后,加入和不加入益生菌的氨基甲酸乙酯或丙烯酰胺的含量。

获得的数据将显示毒素在体内的暴露和可用性。氨基甲酸乙酯或丙烯酰胺的生物可用性的结果可能表明选择的益生菌是否具有减毒能力。在选择食物餐单时,这可以提供一些有用信息,以便控制或减少可以在肠中吸收的氨基甲酸乙酯或丙烯酰胺的量。这种生物可及性数据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作为进一步研究从长期饮食摄入和对人类的毒理学风险评估的良好基础。

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制定使用特定菌株的益生菌去除食物中污染的有毒物质的策略。减少这些可用于肠道吸收的有毒化学物质的量,可能表明益生菌对这些潜在的致癌物或通常在饮食中发现的致突变物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项目编号:UGC/FDS15/H04/17
项目名称:“一带一河”:广东及广西两省海洋及内河贸易(1897-1926)
首席研究员:蔡思行博士(树仁)

摘要
本计划将审视广东及广西两省的中国沿岸和内河船运在下列两个方面的冲突和合作:1)在条约港和现代海关制度下的清关和船只登记手续;2)在三种海洋贸易区域(外国殖民地、条约港和非条约港)及双重海关制度(洋关、常关及厘卡行政单位)下的不清晰规例和中国民船与单行小轮灵活的商业模式。

本计划将探讨在中港多孔的边界和珠江布满条约港和非条约港的网络内中国民船和单行小轮的贸易路线和商业模式,并且检视它们对海洋贸易的重要性,以及在晚清和民国早年中国地方政府及中国私商保卫本地贸易的努力。

 

项目编号:UGC/FDS14/P01/17
项目名称:模糊关联位元多域区竞争:数学模型及应用
首席研究员:蔡少佳博士(恒管)

摘要
图像分割是计算机视觉的关键问题,而偏微分方程和变分方法已被广泛研究。虽然大多数成效显著的变分方法使用边界和区域信息来分割自然和纹理图像,但它们一般仅从特定的图像域提取简单信息/特征(例如,空间域中的灰度特征)来表征图像区域,而利用这样的信息/特征不足以分割复杂的图像。在这项目中,我们将研究一种有效的变分分割算法,以补救上述各种困难。具体来说,我们将研究一个数学优化框架,它集成了关联位元概率模型,用于表征从各种图像域提取的局部区域信息,以及模糊区域竞争,并应用在图像分割中。我们还研究分割算法的数学理论,并对提出的分割方法进行严谨的评估。

 

项目编号:UGC/FDS14/P05/17
项目名称:使用vine copulas在机密数据上的统计披露控制与其在财务及医疗保健管理上的应用
首席研究员:朱文英博士(恒管)

摘要
保护机密数据是社会科学,医学和商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例如,政府机构的官方数据或医疗机构的病患者记录以及商业世界的客户数据和业务交易数据都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如何发放部分数据又可保护数据私隐是其关键。常见的统计披露控制方法是基于数据屏蔽或扰动方法,其使用统计方法在发布机密数据之前随机改变机密数据。当扰动方法使用时,效用和风险是主要考虑的问题。

传统的扰动方法通常能够保留机密数据中的线性关系,但它们往往会错过非线性模式。在提出的研究中,我们会发展一种vine copula统计披露控制方法。我们更会为该方法提出保安风险量度。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通过在保密和非机密数据中保留非线性结构来增强数据效用,同时控制风险的披露。我们还会探索其在金融和医疗管理上的应用。我们期望本研究的结果能够提供有关社会科学,医学和商业研究中的数据隐私问题的见解。

 

项目编号:UGC/FDS13/E01/17
项目名称:基于自动刺激和同步瞳孔虹膜头部追踪的智能斜视评估:原理、算法和系统
首席研究员:傅弘博士(珠海)

摘要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它会引起严重的视力问题,尤其会影响儿童的视力发展。所以,及时进行斜视评估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及时进行适当的治疗。目前斜视临床评估的主要方法为:“刺激生成+反应评估”,其中刺激生成和反应评估是通过手动操控和人工观察来实现的。这极大地限制了斜视评估的效率和效果。

在本项计划中,我们计划对斜视的智能评估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自动刺激和同步瞳孔虹膜头部追踪方面。在我们开发的斜视智能系统中,刺激生成和反应评估将实现自动化和同步。评估过程中,评估对象只需要坐在系统前,观看屏幕上显示的目标。系统将自动进行检查,并生成一份评估报告。报告中包括是否患有斜视,斜视的类型及角度,眼球运动检查结果及头位信息,还包括详细的眼球运动和头部运动数据。项目实现过程中,我们预计将会解决以下四个关键问题:(1)自动刺激生成;(2)同步瞳孔虹膜头部追踪算法开发;(3)斜视测量中瞳孔和虹膜定位;(4)斜视智能评估。

本系统的成功研发将对斜视临床评估产生重大影响,使得斜视临床评估实现自动化与客观化,并易于操作。此系统亦将有益于语言表达障碍者和智障人士。同时本斜视智能评估系统可加强斜视筛查和斜视精确评估方面的公共卫生服务。此外,我们提出的瞳孔虹膜头部眼睛追踪系统和算法亦会对生物识别技术及其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做出重要贡献。

 

项目编号:UGC/FDS15/H06/17
项目名称:建立和验证华人大学生的统计焦虑量表
首席研究员:符玮博士(树仁)

摘要
除人文学科外,大部份学士及以上程度的大学课程都将统计学定为必修学科,并将之定为各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科目的必要先修科目。因此,数学及统计学根基不稳,会对学生日后学习带来阻碍。很多时候,学生常会对统计学的考试感到特别恐慌。有些学生在其他范畴都表现得很好,却在统计学这一科表现得很差,以至整体而言降低了成绩平均积点(GPA),以致拖慢了后续科目的学习进度甚至影响日后的升学机会。

现时常用的量度统计焦虑(statistics anxiety)的量表,包括Cruise & Wilkins(1980)《统计焦虑评分量表》(the Statistics Anxiety Rating Scale),Pretorius & Norman(1992)《统计焦虑量表》(the Statistics Anxiety Scale)及Zeidner(1994)《统计焦虑问卷》(the Statistics Anxiety Inventory)的限制是它们都只聚焦于探讨受试对统计学的整体态度,没有考虑到统计学本身对受试所带来的心理焦虑感及相关的症状。另外,这些问卷都忽略了受访者自己是否认同可以以努力去改变现有事物、以及没有量度在华人群体中常见的信念如“命”及“运气”的信念(这些信念都被概括地含摄在Lange(1978)的“操控妄念”[Illusion of control] 这一概念之中)。

本研究会建立及验证一套新的、适用于华人大学生的统计焦虑评估工具。第一阶段中,研究员会藉访问统计学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有关统计焦虑的经验和观察,从发现中会得出初步的问题库。第二阶段是条目分析(item analysis)及随后的修订。第三阶段会集中验证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尝试比较初本问卷与其他统计焦虑的各量表、操控妄念、以及焦虑症之间的关系。第四阶段会以审定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去检验问卷的内在结构。

本研究的结果对统计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及希望处理统计焦虑个案的辅导员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本研究所得出的量表可以被应用于日后对本地群体的统计焦虑的相关研究之上。

 

项目编号:UGC/FDS15/H07/17
项目名称:重新理解今日的广州老字号:关联营造的视角
首席研究员:高崇博士(树仁)

摘要
本研究计划探讨今日广州老字号的社区参与。我们认为,本地的老字号工商业如果重视社区参与和有心贡献社区,将会有助于在老字号企业和本地社区之间建立和保持双赢的关系。一些老字号可以成为一种特定类型的经济,它们需要赚钱盈利但是不会赚到最尽,它们做生意的同时也满足各种社区需要。因此,这些老字号很有可能被重新理解为对社会真正有益的生意,被当作本地人拥有又为本地人服务的地方经济的一部分。

计划在广州开展的老字号研究将调查在各种老字号兴趣与衰落的过程中,地方社区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哪些作用。我们估计社区参与应该在两个主要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老字号的经营者(私营老板或者是国企的高管)时刻牢记企业的创立宗旨和对社区的承诺,想方设法参与到当今的社区生活,与普通广州居民互动,尽力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这种社区参与也与本地居民如何理解老字号在日常生活里的社会文化意义有关,他们会主动评价老字号企业的各种努力,并给予正面回应。因此,老字号与今天本地居民之间的合作型社区参与应该是理解老字号的关键所在,值得进一步研究。

我们计划采用经济社会学领域新出现的关联营造理论,集中探讨老字号和本地社区之间持续性的互动和互相迁就,或者说关联营造过程。本研究将把老字号研究的焦点从被经济学引导转移到各种社会学议题,关注老字号企业如何在回应本地社区诉求方面获得认可,做生意不忘回馈社区。这个新的研究导向将会对于中国老字号(甚至中国以外)研究带来重大影响,包括理论贡献,现实意义和政策启示。

 

项目编号:UGC/FDS14/H03/17
项目名称:母语及第二语言的手势使用:粤语及英语
首席研究员:GROSE Donovan Richard 博士(恒管)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及比较粤语母语者在使用第一语言(粤语)时和第二语言(英语)时如何使用手势。手势对于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然而其应用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可能不一样。关于与第二语言协同手势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大专及大学生的研究。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其手势在与粤语及英语的使用可能大同小异。相比之下,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手势在使用两种语言可能有不同用途。手势能够来弥补词汇差距、协助更正错误,以及表达自己的理解程度。加强了解学生如何在高等教育中使用英语及协同手势、以及其高度认知和社会需求,将能有助设计更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策略。

 

项目编号:UGC/FDS14/P03/17
项目名称:贝叶斯半参数方法的内生性问题
首席研究员:何文伟博士(恒管)

摘要
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营销学,流行病学等许多学科中,一个从业者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如何解释内生性。在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营销问题中的销售和价格)时,基于这些学科的数据普遍是在非实验环境中获得,通常会出现内生性问题。当没有在精心设计的实验设置中获得数据时,种种原因都可能会导致内生性,例如包括省略的变量,测量误差,自相关误差的自回归,同时因果关系以及许多其他技术原因。在商业世界里,产品的销售为其中一个最让人感兴趣的数据。销售与产品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至关重要。公司或商店经理根据市场信息(例如,竞争,优惠券可用性,口碑)或产品特征来设定产品价格。这些不可观察的信息其实在同一时间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销售。因此,一些不可观察的信息在影响销售和价格两者,从而产生内生性问题。在分析中不了解这种信息可能会导致关系的不可靠和有缺陷的结论和解释。不幸的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现实世界的问题上,我们都不可能避免内生性。总括来说,如何解决内生性问题对社会至关重要。

在这个提出的研究项目中,我们将介绍一个数学模型,有助于在分析两个感兴趣变量的关系时解释内生性问题。只要所分析的数据构成内生性问题,该方法是可以有效地应用在各个领域或学科中。若我们能够取得一些真实的相关数据,我们将展示该方法的实用性,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项目编号:UGC/FDS11/H03/17
项目名称:哲学视域下的四大奇书:价值的颠覆及重建
首席研究员:许景昭博士(明爱)

摘要
明代“四大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称誉为“奇书”,在于它们的“独特性”。学界对于它们的“独特性”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整体来说,就是由形式(文类修辞)与内容(哲学思想)的共同基础所建构的“独特性”。学界对于形式方面的独特性都有一致的意见,但就内容方面一直没有定论。有见及此,本研究计划以内容(哲学思想)作核心,希望从文学作品中阐发前人所未注意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从更广度的视点来说,就是文学与哲学之前互相影响、互相发展及相互建构的关系,而不是单纯以文学作品反映当时社会文化、思想这种单向的观点为之。故此,本研究聚焦于明代四大奇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之变异、突破及建构,并探讨其对清代哲学的延续发展与影响,从中亦阐明文学与哲学之间的互动性及复杂性。

以往有关四大奇书哲学思想方面的研究,一直强调传统(宋明以降)儒、道、释三教的指导或劝诫作用,如忠义、色空、出世/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换言之,过往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反映传统价值观(“反映论”)去统摄四大奇书 ─ 即使是以“反讽”或“谐谑戏笑”的文学方式表述之。然而细察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其实不断地透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及主题,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念,以此反传统、反社会、甚至反天命为主轴,不难发现四大奇书的作者尝试探讨及建构与传统观念和价值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四大奇书的主题思想虽然各有不同,前人亦多有讲述,然而我们认为四者均能以一条主轴贯穿之 ─ 反传统,此反传统的内容就是对“人之情欲道德意义的探索”(“遂人之欲、达人之情”),而此一主题亦延续于清代的哲学及文学之中,对后者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以此作为切入点,深入而具体地分析以下问题:

1. 明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四大奇书的崛起之关系。
2. 四大奇书如何透过人物、情节及主题,探讨“人之情欲道德意义的探索”。
3. 自明末始,小说评点家对四大奇书的哲学思想的解读及阐释。
4. 对清代哲学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初期主要是搜罗、整理及分析原典文本、评点意见及相关的研究数据,中期则分别针对四大奇书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并参加学术会议,与各方学者交流研究心得。最后是综合各篇论文,一以贯之,以专书形式分享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UGC/FDS16/H10/17
项目名称:《大人》(1970-1973)、《大成》(1973-1995)与战后香港文化论述
首席研究员:熊志琴博士(公大)

摘要
本计划以香港《大人》(1970-1973)及《大成》(1973-1995)杂志为研究对像。《大成》的风格、内容与《大人》一脉相承,实际上二而一,两刊出版时间凡25年,合共出刊304期,编务始终由上海文坛名宿沈苇窗一力肩承。《大人》、《大成》的作者阵容,身份显赫,引人瞩目。张大千、林风眠、孟令辉(孟小冬)、金雄白(朱子家)、朱朴(朱省斋)、高贞白(高伯雨、林熙)、陈存仁、李璜、左舜生、梁实秋、陈蝶衣等作者,广涉文化及军政各界,他们笔下之“掌故轶闻”,实际包含大量第一身的真实经验。由此可见,二刊实蕴藏丰富的原始材料,这些史料不仅可资开拓香港文艺及文化的研究专题,对中国现当代历史及文化研究,也有莫大裨益。

本计划采报刊研究的进路,分别从微观及宏观角度开展研究,期望可以做到见树同时见林。微观方面,本计划将以《大人》、《大成》为数据库,利用其中文章作为研究资源,开启有关战后香港文化历史的专题研究。另一方面,本计划将勾沉《大人》、《大成》编者沈苇窗经历与人脉网络,审视其编者角色与二刊在中国期刊史上的独特意义。此外,本计划拟将《大人》、《大成》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透过与其他文史类期刊的参照比较研究,从宏观角度追踪沦陷时期上海与战后香港的历史因缘。本计划希望可以透过上述研究,充实战后香港文艺文化的论述,具体研究成果将以学术论文发布。计划并将制作网上《大人》、《大成》条目索引,免费供大众使用,惠益广大海内外的学术及文化界。

 

项目编号:UGC/FDS14/H09/17
项目名称:口岸政治:关检、水客与通关博奕
首席研究员:孔宝华博士(恒管)

摘要
在现今的环球政治经济底下,既有常规的贸易与人口迁移,亦有大量的货品、人口和金钱贸易以非正式网络于全球流窜。这些活动通常被形容为“影子”、“地下”、“灰色”、“非正式”,甚至是“违法”。迄今为止,针对非正式经济活动之相关研究虽有不少,然而针对其具体运作的研究则付之阙如;其中,又以边境关卡作为管理跨境流动、边防操控之国家机关之研究尤为缺乏。本研究计划是以旨在填补此一空白。我们认为各国边境关卡展现了“国家个体”与“非国家个体”在维持边境关卡操作上的权力协商,建立了一种接纳/排斥、选择性浸透的机关。因此,边境关卡在各类型跨境交流中扮演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项目是一个探索性以及比较性的研究计划:比较四个边境关卡 ─ 中国接连俄罗斯、巴基斯坦、缅甸,以及香港和澳门的边境。透过查究上述四个边境关卡设置和监管机制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以及针对“国家个体”与“非国家个体”的战略互动和协商,本项目将揭示边境关卡政治如何影响跨境非常规贸易和活动的运作。本项目将于该四个边境地区进行大量田野考察、与各相关“国家个体”与“非国家个体”进行深入访谈,并就跨境贸易及活动之背景数据与官方政策作大量档案研究。在实证层面上,本项目有助于了解边境关卡的实际操作,其研究结果将对边境研究之发展有所裨益。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则把“边境关卡”置于与国家权力抗衡之持续抗争力量中审视。

 

项目编号:UGC/FDS14/H04/17
项目名称:文学公共性的追寻:香港七十后作家研究
首席研究员:郭诗咏博士(恒管)

摘要
本研究计划为首个从文学社会学角度出发之香港七十后作家综合研究。本研究将考察香港七十后作家与香港文坛、香港社会的互动,透过剖析文学、媒体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香港七十后作家之身分认同、文学伦理和世界观。本计划亦将评估香港七十后作家如何参与后九七香港公共空间的形成,同时特别留心新媒体于文学的作用和重要性,藉此反思互联网时代和信息社会中的文学研究。

 

项目编号:UGC/FDS14/P04/17
项目名称:使用无监督学习的监督维数减缩:理论和应用
首席研究员:林树仁博士(恒管)

摘要
监督学习问题是从有标记的数据当中,来训练出有推断功能的函数。在监督学习问题中,学习较低维度子空间的例子有人类行为识别,面部识别和对象识别等应用中是重要的。维数减缩可以消除数据中的噪声并简化数据分析。线性判别分析(LDA)及其变体已被证明适用于处理线性,二次和高度非线性形式的数据结构。然而,传统的LDA技术受到两个主要限制。首先,它们使用算术平均值表示输入数据的中心。然而,算术平均值已被证明不能有效地表示这些数据,特别是对于包含重噪声和异常值的数据。其次,很难在统计学上显示学习的投影向量在存在重噪声和异常值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因此,传统的LDA无法从输入数据中确定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在提出的项目中,我们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新的维数减缩技术,可以克服传统LDA技术的主要局限性。核心思想是将维度降低问题转化为一组聚类问题。提出的方法的新颖性在于无监督的聚类问题可以有效地学习监督学习问题的子空间。而在聚类问题研究当中,已经有有效的技术找出数据的中心。此外,这已发展的理论可用于分析这些方法在存在重噪声和异常值的情况下的敏感性。如果成功,提出的聚类研究将大大提高维数减缩的性能在标签数据的应用,这将从根本上改进在许多现实应用中可以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项目编号:UGC/FDS23/H02/17
项目名称:中国名人在世界主义秩序中的重新想像:人道主义,社交媒体,粉丝认同
首席研究员:刘慧婵博士(浸大持续教育学院)

摘要
过去廿年,中国名人参与提倡关注民主、卫生、环保等全球问题屡见不鲜,热烈程度可媲美北美的名人(Jeffreys 2015)。演员如李连杰、巩俐、周迅、姚晨、李冰冰、钢琴家郎朗担任联合国慈善大使(Zhang 2017, 42);篮球名将姚明在 Giving Back Fund 的赞助下于2008年成立了以他命名的基金会,以帮助在中国及美国的儿童,改善他们的生活及福利;武术巨星成龙自1990年代以他发展的慈善事业见称。姚明及成龙更于2004年挤身福布斯首届中国最有影响力一百位名人排行榜之列。(Jeffreys and Edwards 2010, 2)这些名人的慈善事业巩固了他们的全球形象,跨越了国族及省级的窄狭地位。这也显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及公共外交策略,把中国与世界接轨。

媒体科技的兴起进一步改变中国的地缘想像,并把中国名人的公民形象普及化。新媒体容许一般用家即时及无缝地贴文分享消息及意见,增加了艺人地位的民主化。推特、微博、面书成为了娱乐圈中人就某些议题吸引公众关注、筹款及挑战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场所(Tsaliki, Frangonikolopoulos, Huliaras 2011, 9)。作为崭新的倡议机制,这些媒体渠道创造了开放、多样化及参与性空间,以伸延名人动员的全球接触面。这些例子统统都说明了族裔/国族想像及全球人文主义的潜在关联。但要对此现象有准确的了解,还需要作仔细及有系统的研究。

有鉴于此,这个项目旨在研究社交媒体中全球知名的中国艺人慈善家的形象建构及谈判。互联网叙事如何模塑演艺名声?这些叙事有多大程度改变和干预观众对名人的接收?名人的策动和他们网上的存在意味着中国与西方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谨慎的研究规划才能解答。

对于名人人文主义的文献一直都以北美或欧洲为本的名字作主导,当中涵盖了艺人如Bono, Angelina Jolie, Madonna,百万富翁如Bill Gates, George Soros,社会行动非牟利机构如Save Darfur, Medecins Sans Frontieres。这些个体或组织都致力于减轻第三世界债务、贫穷、饥荒、全球暖化、疫症、爱滋病等议题。当不少学术研究都集中在西方,对于中国名人的分析则有限。一些已有的研究包括讨论李连杰、蒲春新及彭丽媛的慈善形象及他们如何推动卫生、爱滋病及救灾的人文关注(Hood 2015; Jeffreys 2016; Lau 2016),这些先驱性的分析,都值得延续,并发展为更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项目编号:UGC/FDS25/E14/17
项目名称:高百分比再生沥青对香港柔性路之应用研究
首席研究员:梁礼鸣博士(高科院)

摘要
香港长期缺乏废物倾倒的用地,就因为废物不断增加的原因,近年来堆填区的负担已达到一个近乎饱和的水平。这样对土地供应带来严重的压力和影响。政府亦认为剩余的土地适合用作堆填用途的地方也越来越少。所以其中一个方案就是去减低制造废物,在建筑废料的范畴里,其中最大的一个废料莫过于道路维修时所产生的沥青废料。在香港采用再生沥青物料的建议和研究已在大约二千年展开。可是经过大约十年的研究,使用再生沥青只停留在很低的百分比。在这个项目当中,作出的研究是去了解使用高百分比沥青的动态性能。这对将来充分使用再生沥青有很大的帮助。这个研究的结果将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实际上还能减轻堆填区的负担和减少开采天然资源和最后可达到更经济的道路建设和维修方案。

 

项目编号:UGC/FDS16/H02/17
项目名称:多重文化场域中的张爱玲:从报刊看中港台三地对“张爱玲”的“形塑”与“被形塑”
首席研究员:梁慕灵博士(公大)

摘要
张爱玲(1920-1995年)自1943年正式发表作品以来,在上海、香港和台湾等文化场域的活动不辍,甚至在她1995年逝世后,其影响力至今仍在。张爱玲在不少作品中,曾表现了她对香港、台湾和上海的看法,三地经她的作品形塑出不同的面貌。另一方面,自张爱玲的作品面世以来,三地的文学场域亦不断对张爱玲其人其文进行形塑,由1943年至2016年,有关张爱玲的报章、杂志和网络报导不断,数量非常庞大,当中包含对张爱玲其人其文、她与文化人或学者的交往、她的电影剧作与电影宣传等大量数据。这些数据除了可以反映不同文化场域的组成,例如出版商、报章杂志编辑、学者、读者等庞大的场域成员与张爱玲其人其文的互动情况外,更能连系到场域中有关国族和性别想像等议题。因此,本计划将根据上述情况,以四个时期(1943-1952年7月、1952年8月-1969年、1970-1989年、1990年至今)为框架,通过分析三地的报刊报导,讨论中港台多重文化场域对张爱玲的“想像”情况。在梳理张爱玲如何形塑三地的形象之外,本研究计划更关注三地如何在不同时代形塑张爱玲,重点在分析多重文化场域结构与张爱玲的互动,以及场域中各种势力对张爱玲的“借用”和“想像”。

 

项目编号:UGC/FDS14/B05/17
项目名称:文化混搭情境下仿制品消费的心理和道德机制
首席研究员:黎冬梅博士(恒管)

摘要
文化混搭是指当地文化和外国文化共存的现象。全球化加剧了文化混搭的频繁出现。文化混搭可以发生在各个领域,包括种族/民族文化的混合,以及宗教信仰(Hao, Li, Peng, Peng, & Torelli, 2016)。星巴克在紫禁城开店和平安马卡龙都是文化混搭的典型例子。文化混搭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惯见。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导致了假冒市场的稳定增长。据估计,每年全球假冒伪劣交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 2014)。然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仿制品消费量每年都在增长。平均46%的全球人口故意消费仿制产品(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2007)。因此,从消费者角度了解仿制品的消费机制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已普遍存于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文化混搭情境下。

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文化混搭情境下仿制品的消费机制。为了弥补这学术空白,本项目旨在从情境和个人因素,解释和预测消费者对仿制品消费的反应和变化。基于最新的文化混搭研究(Hao et al, 2016)和道德基础理论(Haidt, 2007),我们提出文化混搭背景下影响仿制品消费的三种机制:排斥反应,接纳反应和道德判断。 首先,在排斥反应过程中,我们假设文化混搭情境下,消费者强烈排斥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本土品牌的仿制品消费。文化混搭体验激发了文化威胁感,这种威胁感增强了消费者保护本土文化的动机。而仿制品的恶劣质量和声誉可能会损害被模仿的本土品牌代表的文化意义,因此,消费者会抵制对本土品牌的仿制品消费。消费者的抵制反应在以下情况尤为突出:(a)仿制产品由外国公司生产,(b)消费者对其本土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

其次,在接纳反应过程中,如果人们认为仿制产品的流行可以加强外群体成员对本群体文化的关注度,例如对本土品牌的兴趣增加,则文化混搭体验有助于消费者接纳象征本土文化品牌的仿制品消费。

第三,文化混搭体验激发了与神圣/忠诚相关的道德基础,从而导致消费者对仿制品消费作出不道德的判断。我们假设道德基础的影响作用在亚洲文化中更为显著。

我们将使用行为实验法检验以上研究设想,项目为期两年。该项目将采用创新的研究范式,调查人们对全球化和文化混搭情境中仿制品消费的多样化反应(即接受,抵制和道德判断三个机制)。

本项研究将对国际商业经营者带来重要的管理实践意义,并为政府监管仿制品市场提供政策导向。鉴于公众对道德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我们的研究能够更好帮助管理者加强香港市场的“廉洁”形象。

除此之外,这个项目还将增强香港学生在全球范围内对道德消费的认识,帮助他们接触科学研究。该项目的结果亦将为全球营销和商业伦理课程提供有用的教学材料,并提高学生处理国际商业道德问题的能力。

 

项目编号:UGC/FDS15/E01/17
项目名称:建造业人员通过移动应用程式、网络2.0和物联网共享安全知识的意愿
首席研究员:李绮雯博士(树仁)

摘要
缺乏适当的安全知识是导致建造业意外的主因。学者提出利用物联网、应用程式和网路2.0来分享施工安全知识,理论上能减低意外发生的机率。然而,纸上再有效的措施,没有业内人士应用,终究只是空谈。有见及此,是次研究将会探讨业内人士利用物联网、应用程式和网路2.0分享施工安全知识的实恍,分析影响业界使用相关工具的因素,意愿与实际知识共享的相互关系;进而预测业界使用这些工具共享施工安全知识的意愿。

 

项目编号:UGC/FDS15/M01/17
项目名称:运用功能性脑磁力共振与直接电流刺激(tDCS)有系统地研究脑部与时间流动感知之关联
首席研究员:李允安博士(树仁)

摘要
衡量时间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然而,时间的主观体验与其真实持续时间不同。很多时人高估或低估时间,影响时间主观体验的因素包括身体刺激、个人的认知和情绪状态。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对人类衡量时的机制非常感兴趣。

注意门模型是主观时间感知研究中常见的概念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定期产生时间票的起搏器,一个控制开关和累积计票的累加器。累加器与记忆体紧密结合,影响时间的主观体验和相关行为。这个概念框架提供了一个假设的基础,概括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时间的主观体验。虽然注意门模型效用广泛,但由于缺乏神经生理学支持,并受到批评。很少有研究有系统地识别其组成部分及其相关神经系统。最近于动物的研究提供了对替代性纹状体频率理论的支持,解释了主观时间感知在脑区域之间的多巴胺能连接方面的神经相关性。

这项研究将检查两组神经生理学皮层与主观时间感知的相关性,并测试两项基于注意门模型的假设。以前的研究已经确定,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与工作记忆任务相关,并且小脑活动与任务时间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这项研究首先将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以确认在执行时间分割任务期间激活这两组皮层区域。假设这些区域是注意门模型的神经相关性,扰乱这些区域内的神经活动可能会改变主观时间感知,然后本研究将使用经颅直流刺激以非侵入性方式扰乱神经活动。如果两组皮层区域确实是主观时间感知的相关区域,那么扰乱他们的活动将会影响主观时间的体验。否则,参与者的主观时间经验将不会被有系统地影响,及只会引致与经颅直流刺激引起的刺痛感相关的非特定影响。

参与者将完成两项任务,一项时间平分任务来衡量主观时间体验和注意网络任务。如果经颅直流刺激扰动以注意门模型预测的方式影响时间感知,则研究员可于注意相关任务中可以检测到相应的影响,因为它们都是模型的组成部分。研究员预计经颅直流刺激扰动将导致与主观时间体验的变化互相一致的注意网络任务结果。

总括而言,这项研究将探讨是否可使用经颅直流刺激扰动操纵主观时间经验的可能性。我们将首先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来确认我们选择的皮质区域在时间分割任务中的角色,然后根据注意门模型作出具体的假设。除了时间平分任务之外,还将应用注意网络任务以提供与相关的替代测量。研究结果将为时间感知的生理学基础提供新的证据,并为未来现场研究提供框架。

 

项目编号:UGC/FDS14/B09/17
项目名称:雕琢成玉或成絮?员工工作形塑的多面性实证研究
首席研究员:廖逸博士(恒管)

摘要
现代企业在不断努力的开发和寻找有利于激励员工的举措。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塑型采取工作职能工作制作一直受到管理研究人员和从业者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工作塑型是指员工在改变工作的任务,关系或认知因素方面的自愿行为(Wrzesniewski&Dutton, 2001)。为了加强有利的工作经验和满足个人需要,员工通过决定从事任务,与同事沟通的频率,以及他们希望建立什么样的专业形象来做好工作。有效的工作塑型行为不仅对员工本身俱有积极影响,而且对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制作中的一种类型的后果,即员工如何改变他们的任务相关要素(例如,是否寻求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者多少个人时间投资完成工作任务)。员工以关系为导向的工作塑型方式仍然受到很少的关注。此外,工作塑型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工作可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由于工作塑型具有多维度的性质,员工可以选择仅为自我服务目的而改变工作要素(例如只执行对管理人员显而易见的任务,忽视重要但不明显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利益将受到损害。相反,员工可以为提高工作效率而开展工作,从而产生更积极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些研究问题,本研究有三个目的。首先,本研究同时兼顾工作塑型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此外,本研究将探讨工作流程中两个不同的员工焦点(即以任务为重点的工作和以人为本的工作),这可能最终与不同的结果模式有关。在激励目标框架(Barrick, Stewart, &Piotrowski, 2002)的指导下,我们认为,以任务为中心的方向的工作塑型将提高员工的整体任务效率,同时以人为本的工作塑型(例如,建立关系为更重要)将促进建立关系的结果。最后,本研究将研究员工诚信的关键边界条件,以探讨其是否对员工的工作塑型产生正面或负面结果有关。我们认为,当诚信较高的员工进行工作塑型时,他们更有可能对自己和同事们产生建设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低廉诚信的工作塑型将涉及更多的负面后果。为了探讨以上的研究问题,本研究将采用三阶段多源方法收集经验数据。希冀研究成果将为今后对员工作塑型主题研究做出贡献。

 

项目编号:UGC/FDS11/B02/17(退出)
项目名称: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对市场效率的影响:来自新兴市场的证据
首席研究员:刘春晖教授(明爱)

 

项目编号:UGC/FDS14/E01/17
项目名称:蜂群机器人的自适应群体移动
首席研究员:刘海博士(恒管)

摘要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一组机器人可以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彼此通信,从而构成一个“机器人蜂群”(robot swarms)。机器人蜂群可以广泛应用于包括监视、搜索和救援、采矿、农业采集、自动军事部队以及在微机械或人体中的分布式感测。例如,在搜索和救援领域,机器人蜂群可以被派送到对人类有危险的地方工作,并通过红外传感器检测生命体征。在所有这些应用中,一组自行式(self-propelled)机器人以一种凝聚的方式移动(即,在移动期间保持机器人之间的通讯连接)。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群体运动”(collective motion)。本研究旨在为三维空间中的机器人蜂群设计自适应(self-adaptive)群体运动算法。这些自适应算法使得机器人将能够根据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动态地确定适当的移动参数。使用本项目提出的群体运动算法,机器人将能够沿着既定路径,从源到目的地移动,同时满足以下要求。1)机器人将仅使用一跳邻居信息(one-hop neighbor information)。2)在移动过程中,机器人将始终保持网络拓扑的连通,从而进行信息交换。3)临近机器人之间将保持一个最优的的间距。4)机器人蜂群能够绕过障碍物并保持蜂群整体完整(即,没有成员丢失)。我们将开展以下三种情况的群体运动研究:1)没有障碍物也没有领导机器人(leader robot),2)有一个领导机器人但没有障碍物;和3)有障碍物(有或没有领导机器人)。我们将在实体机器人的开发平台上进行广泛的实验,以检验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

 

项目编号:UGC/FDS15/H11/17
项目名称:学生如何在语料库辅助翻译环境下开展并理解翻译任务? ─香港专业翻译教学应用语料库的潜力与问题的定量和定性研究
首席研究员:刘康龙博士(树仁)

摘要
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至少受到三个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学科所影响:语料库语言学,翻译和教学法。近年来,语料库翻译教学的优势日渐受到关注翻译教学学者的认可。语料库与教学两个学科不断交叉融合,使得在翻译教学中提倡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日益见多(Bernardini 2000, 2004; Bernardini, Stewart & Zanettin 2003; Maia 2003; Beeby et al. 2009; Kubler 2011; Mu & Zhu 2013; Liu 2015)。笔者亦对语料库在翻译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批判性回顾(Liu 2014)。通过回顾和分析过去十几年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的研究,我们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多数现有研究都基于欧洲语言,其他语言对(例如英语到中文)缺乏实证研究,尤其是涉及汉语语境的研究更是偏少。(2)尽管平行语料库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缺乏专门针对教学应用而开发的平行语料库,使得现阶段的研究或多或少受到限制(cf. Beeby et al. 2009)。(3)该领域的研究多数来源于概念思考或个人经验,而非系统的纵向实证研究。

当今全球化时代,专业翻译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多。有研究指出实用翻译已占翻译市场总量的九成以上(Chan 2015, p. 44)。因此,在香港建立一个以教学为导向的专业翻译教学平台有严峻的迫切性。建立该语料库平台有利于提高翻译学生的能力,从而缩小学界与业界的差距。

该研究项目将由两个主要阶段组成,执行步骤在时间上有一定重叠。

第一阶段将建设一个基于网络的互动教学平台。该平台将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支持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和操作便易的图形用户界面(GUI);(2)整合单语和平行语料库,并支持题内关键词(KWIC)显示功能;(3)收录与专业翻译有关的数种文本类型;(4)支持在扩展文本中显示搜索结果,使得关键词可以在段落或文本级别的上下文中得以显示;(4)允许用户使用该平台从外部来源自建语料库(单语或平行);(5)支持学生译者上传翻译作业至平台,以方便教师的评阅和学生之间的参考学习。

第二阶段将涉及语料库平台及其子功能的评估和测试。为此,我们计划招募40名翻译学生参加一系列问卷调查,半结构化焦点小组访谈和翻译实验(一次前测和两次后试,包括英翻中和中翻英翻译实验)。前测将综合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我们将试图证明,通过使用语料库平台并采取语料库辅助翻译学习模式,实验组能提高其专业翻译的能力。为了评估语料库平台的有效性,实验将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实验中,我们将采用SPSS统计软件用定量方法分析学生的译文;定性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焦点小组访谈,将被用来调查学生对语料库平台的认知和评估。

 

项目编号:UGC/FDS25/E16/17
项目名称:铁启动过硫酸盐氧化协同剩余污泥碱性发酵获取碳源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机制研究
首席研究员:刘耀辉博士(高科院)

摘要
聚羟基脂肪酸酯被认为是一类有前景的生物可降解塑胶,因为它们的热学及力学特性与热塑胶相近从而有更好的应用。目前影响聚羟基脂肪酸酯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是较高的生产成本,其中包括较高的碳源成本及较低的生产率。我们的研究团队发现聚羟基脂肪酸酯可以从活性污泥中的细菌中合成,同时,在合适的碳氮比和碳磷比的条件下,其生产效率被显著提高。该发现表明聚羟基脂肪酸酯生产可以与污水处理相结合。然而,为提供高底物浓度以提高聚羟基脂肪酸酯的产量,仍需要消耗大量的碳源。另一方面,污水处理厂产生大量剩余活性污泥运送至堆填区进行填埋处理。近年来,高级氧化被广泛利用于提高污泥消解及难降解物的分解。在各种方法中,铁启动过硫酸盐氧化协同剩余污泥碱性发酵提供合适的时效和氧化效果来将剩余污泥消解为短链脂肪酸,可用于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生产。为降低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生产成本,本研究旨在利用污水处理过程的被消解的剩余活性污泥进行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

剩余活性污泥将会添加过硫酸盐,铁及柠檬酸进行碱性消解,主要由三维激发 ─ 发射萤光光谱仪进行测量胞外聚合物及胞内特质的降解程度来确定优化条件。优化后的消解样品将用于调整碳氮比以进行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合成。

本研究的成果将显著提高碱性消解的效率,减少剩余活性污泥的排放同时降低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生产成本。

 

项目编号:UGC/FDS25/E04/17
项目名称:溶液除湿器和再生器内传质机理的实验和分子动力学研究
首席研究员:罗伊默博士(高科院)

摘要
空气湿度对建筑材料,室内人员热舒适以及人员的工作效率都有一定影响。湿度过大会滋生霉菌从而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在高湿地区,除湿所耗能量高达处理空气所耗总能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湿度的高效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液体除湿在节省能源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其基本原理如下:在除湿器中,浓溶液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稀溶液。然后稀溶液被收集起来送入再生器通过太阳能或者废热进行再生。由此可见,除湿器和再生器在液体除湿技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除湿器和再生器原理相同,但除湿器的传质系数远大于再生器的传质系数。这一现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内在的本质一直未被揭示,而这很可能成为研究如何增强除湿器和再生器传热传质性能的突破点。一方面,有必要通过实验对这一现象从微观尺度上进行描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手段对两相界面间的复制形态进行研究。

因此,本项目旨在通过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除湿器和再生器内的传质机理进行研究。本项目将在分子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微观模型,用于准确预测空气和溶液界面的传质过程。对空气和溶液界面的传质过程进行机理上的揭示有益于提出合理的强化传质的方法,从而减少再生温度,提高系统的效率。此外,本项目提出的分析方法还能推广应用于其它工业设备用于改善系统的性能,比如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和吸收塔等。

 

项目编号:UGC/FDS14/H21/17(退出)
项目名称:危机沟通策略对公众回应的有效性:媒体的危机框架与组织过往声誉的调节作用
首席研究员:吕琛博士(恒管)

 

项目编号:UGC/FDS14/E06/17
项目名称:车辆灵活管理系统设计:辅助客运服务达致大量客制化及可持续性
首席研究员:巫耀荣博士(恒管)

摘要
在现时人口老化及社会福利维持有限度开支的情况下,很多学者正关注到社区组织如何能以可持续的方式运作,服务行动不便人仕的不同需要。这项研究旨在设计一个灵活的车辆管理系统,透过更好的设计方式和优化车辆资源技术,提升各无障碍交通的管理服务。

本研究范围的无障碍交通服务,包括固定路线、电召服务、穿梭巴士及联载服务。这些服务的使用者对行程时间、价格、服务班次以及上落车站位置都有不同期望。这种多样化的服务要求,使社区组织在持续服务方面,造成许多新挑战。有见及此,我们有需要制定出一套一站式的管理方法,在一个共享平台上,更有效率地协调各种服务,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我们期望这项研究的结果能帮助社区组织审视服务政策及改进业务。

 

项目编号:UGC/FDS25/H02/17
项目名称:青年参与政治热潮
首席研究员:吴木欣博士(高科院)

摘要
《青年参与政治热潮》旨在研究年轻人如何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政治参考。纵使在2007年以后,有更多香港年轻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学界对此现象却缺乏系统性研究。为了探索此现象,这个研究将会分别讨论青年在体制内与外的政治参与。

关于年轻人在体制内的参与,此研究将利用定量研究(如问卷调查)去探索香港大学生过去在区议会选举以及立法局选举的投票意向,这些原始数据将有助深入了解青年的政治取向。另一方面,为了解年轻人在体制外的政治参与,将采取定性研究(如深入访谈)去掌握他们对周遭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赋予政治活动,甚至激进行动的意义。本研究希望藉此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事实参考,以助制定合适的青少年政策。

 

项目编号:UGC/FDS15/B05/17
项目名称:与高情绪智力的人共事:为积极主动注入动力
首席研究员:彭正敏博士(树仁)

摘要
与情绪智力高的团队成员合作会更加愉快和富有成效。情绪智力(EI)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处理情绪和情感问题的能力。基于情绪本质上是社会功能性的,EI自然可以带来更好的社会互动。然而,目前为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员工EI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同时,工作和组织变化成为常态也挑战了员工在工作表现的传统观点。主动性行为 ─ 自我启动,面向未来并改变工作状况的行为 ─ 正在变得对员工绩效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和个体员工如何理解和管理社交互动中的情绪对于在团队环境中发起和实施主动性行为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很渴求了解EI的人际间的过程知识,这可能对文献有很大帮助,然而我们知道的还非常有限。

派克,宾德尔和施特劳斯(2010)认为“注入能量”是影响主动性的关键直接影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具有功能性,会对个人“注入能量”从而变得主动。根据情绪智力(Mayer, & Salovey, 1997)的理论,其他团队成员和个体员工的EI可以该员工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或减少负面情绪。同时,主动性行为文献表明,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可能会激励或有时降低个体员工的积极性行为。基于这两点,本研究认为“注入能量”这一机制是会在团队人际间发生的。也就是说,团队成员的EI会通过影响个体员工的情进而影响他在团队环境中的主动性行为。

另外,根据EI的理论和主动性的动机过程的研究,个体员工的EI在人际过程中会起到调节作用。自身的EI决定了如何解释和处理其他团队成员的情感信息和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考虑焦点员工的EI,本研究也试图揭示这个人际过程在个体员工EI的不同水准下的情况。这将进一步启发未来对工作场所内人际过程的相关研究。

为了初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EI和主动性行为的人际过程模型,我们进行了一项试点研究,初步探索了EI在团队环境中的人际影响,并得到了正面的实证支持。基于此,我们建议进行纵向现场调查,正式验证本研究提出的模型。我们认为这项研究可能会对EI,情绪以及主动性行为的文献都有一定贡献,并为提高员工EI和工作场所的主动性行为提供管理启示。对于香港高度相互依赖和不确定性的工作场景,本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及教学价值。

 

项目编号:UGC/FDS22/H01/17
项目名称: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订补
首席研究员:单周尧教授(能仁)

摘要
伯峻先生(1909-1992)的《春秋左传注》(简称《杨注》),共四册,凡1736页,是迄今最佳的《左传》注本。除对前人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取舍外,杨伯峻先生还提出与前人不同的意见和自己的心得。《杨注》这种详稽博辨的精神、钩玄提要的功力,均远非其他新注所能及。

但千虑一失,贤者难免,因此出现了不少商榷《杨注》的论文。不过,这些论文没有提到而需要修订之处甚伙,本研究准备对杨注作出全面的斠正,为研究《春秋》、《左传》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现代电脑科技日进,可将古文字字形扫描入注中,以加深读者对传文之理解。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晋襄公败狄于箕。是役也,先轸免胄入于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于晋,面如生。《杜注》、《杨注》皆训“元”为“首”。元何以有“首”义?案:元作父戊卣之金文“元”字作,象人形而其首特巨,若将此字形扫描入注中,则“元”之本义为“首”,昭然可见。

本研究项目之另一重要任务,乃指出《杨注》所遗漏之通假字,透过阐释文字间之通假关系,以加深读者对《左传》之理解。关于通假之语音条件,有些学者的要求极其严格,认为有通假关系的字需同音(包括声母和韵母的每一个部分)。不过,古籍的通假字,事实上不一定跟本字完全同音(即声母和韵母每一部分都相同)。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之“阙地及泉”,意思是掘地直至泉水出现。“阙”很明显是“掘”的通假字,可是“阙”与“掘”虽然有语音关系,但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本研究项目将透过阐释《左传》之通假字,重新检视通假之语音条件。这与所有古籍通假字之研究均有莫大关系,其影响诚为既钜且远。

20世纪后半叶至今,简帛文献大量出土,其中有可供研究《春秋》、《左传》者不少,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四册之《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脽》、《柬大王泊旱》、《曹沫之阵》,第五册之《竞内建之》、《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姑成家父》,第六册之《竞公疟》、《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寿》、《平王与王子木》,第七册之《吴命》、《君人者何必安哉》、《郑子家丧》,第八册之《成王既邦》、《命》、《王居》,以及清华简之《楚居》与《系年》等。至于浙江大学从海外购回之战国楚简《左传》,其真伪如何,是否可用于研究《左传》,亦可加以详细探讨。

学者亦有以人类学、民族学方法研究《春秋》、《左传》个别章节者,如《春秋》隐公五年“公矢鱼于棠”,《左传》释“矢”为“陈”,陈槃(1905-1999)、李宗侗(1895-1974)则根据人类学、民族学谓“矢鱼”即射鱼,其说是否可信,亦可细加研究。

根据本计划研究者之初步评估,《春秋左传注》一书需订补之处当逾二千。总之,《杨注》这样一套嘉惠士林、津逮经苑的佳作,如能依照本计划那样认真加以修订,实在功德无量。

 

项目编号:UGC/FDS14/H06/17
项目名称:元稹制诰之文体革新:文坛风尚与政治效用
首席研究员:陈美亚博士(恒管)

摘要
元稹(779-831)乃中唐政治与文学家,与白居易(772-846)齐名,获穆宗(795-824, r. 820-824)重用,曾知制诰,从820至822年所撰之王言超过143篇。《旧唐书》称其“辞诰所出,敻然与古为侔,遂盛传于代,由是极承恩顾”。制诰本属公文一类。元稹所撰,变革了当代骈体文风,而其行文内容悉以治国为目标,处处可见朝廷就政局及社会问题所发之对策,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及历史价值。目前相关研究寥若晨星,本计划拟撰写第一部英文专书,采取文史互证法,全面分析元稹制诰之文学变革及政治效用,探讨其与所谓“古文运动”之关系,推翻其作“以事实为依归,不虚美、不隐恶”之定见,并揭示以文学为政之具体表现。成果将拓展唐代文学、政治及文化之研究视野。

 

项目编号:UGC/FDS13/H01/17
项目名称:香港建筑物对联辑录与剖析
首席研究员:邓昭祺教授(珠海)

摘要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学艺术形式,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逢时令佳节或婚丧庆吊,经常会撰写对联来表情达意。自从唐代以来,文人雅士就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对联。可是,坊间所见的中国文学史著作里,并没有专章论述对联,而在谈论香港文学的专着中,也极少探讨本地作家所创作的对联佳构。2014年开始出版的十二册《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里,虽然有一册专门选收本港文人的旧体文学创作,却并无收录对联。

我们在香港的历史遗迹或建筑物上,都不难找到对联,其中有不少是著名文学家的创作,并且由杰出书法家书写。这些香港对联,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香港历史、文化、文坛轶事等数据,让我们能更确切地了解本地历史、习俗和居民生活。本研究计划旨在记录香港建筑物上的对联,免得它们在时间的洪流里,被冲洗得一干二净。

有些学者认为,除了上下联尾字平仄必须相反外,对联写作并无严格规律;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写对联要严守格律,例如今人余德泉以为创作对联应该遵守马蹄韵。香港建筑物上的对联,通常都是由一些文人以较严谨的态度创作,分析这些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掌握对联创作理论。

对联是本港文坛不可或缺的部分,全面探讨香港文学的学术著作都应该论述对联。本研究计划希望为撰写香港文学史的学者提供这方面的数据。

 

项目编号:UGC/FDS12/B01/17
项目名称:探讨手机游戏使用者的感知意向及意动行为
首席研究员:邓洁宜博士(明德)

摘要
手机游戏是一个正急速增长的庞大市场。手机游戏不只是风靡世界的社交活动,更是高盈利的生意模式。现时大多手机游戏虽是免费下载,但游戏商可透过广告商放置广告获利。一个游戏的玩家越多,越能吸引更多广告商,换言而之,玩家人口代表其获利潜力。建立口碑,透过玩家介绍更多亲友以增加玩家人口是必然的做法,而同时游戏商如何留住现有玩家避免流失也相当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以“自我决定论理论”及“目标框架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手机游戏玩家的感知(享受度、社交观感、成功感)及意动行为(推荐亲友、持续游玩)。本研究将透过从各种渠道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供业界参考以推动手机游戏产业,也有助日后有关手机游戏的学术研究。

 

项目编号:UGC/FDS14/P06/17
项目名称:敏感性问题中的另类项目计数技术:理论与方法
首席研究员:邓文礼教授(恒管)

摘要
如何得到关于敏感性信息(如,堕胎、滥用药物、种族歧视)的真实回答是现代调查测量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很长一段时间内,获取群体中敏感性特征的比例经常被困扰在两个方面:即:无应答造成的偏差(如,被调查者处于保护隐私的担忧而拒绝合作);以及应答偏差(如,被调查者提供错误答案),应答偏差会导致估计的效率损失,增加样本方差和估计的偏离。因此,迫切的需要新的技术使之可以保证隐秘性,降低被调查者的危险感受,以及鼓励诚实的答案。针对敏感性问题调查中的项目计数方法,本课题将提出几个实用的推广技术方法。

在最近提出的泊松项目计数方法ICT中,用一个非敏感的多值答案替换了传统的项目计数方法中一组独立的二值答案的问题。泊松ICT除了很多优点,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方法中假设应答者依照设计提供真实的回答,其次,方法中假设非敏感问题服从泊松分布,第三,没有发展针对两值敏感性问题的回归模型。

在本课题中,我们希望有如下进展:
(i)(考虑非依从的新泊松ICT)提出新的泊松ICT技术,在新方法中,对应答者不依从设计回答问题的行为加以考量。
(ii)(零膨胀泊松ICT)使非敏感问题答案的分布推广到零膨胀泊松分布。
(iii)(敏感性答案的回归模型)发展二值敏感性答案的回归模型。

 

项目编号:UGC/FDS25/E09/17
项目名称:废木材及废食用油经催化转化过程的混合处理方法及制备生物燃油之催化剂研究
首席研究员:曾志荣博士(高科院)

摘要
大量的城市垃圾废物,如纸张,废木,发泡胶,由于没有经过合理的分类,因此不符合回收利用的标准而被运到堆填区作填埋处理。其中,城市垃圾中最常见的是厨余以及废食用油(约占总垃圾量的40%),其次是受到厨余及食用油污染的废纸,纸盒,塑料等等。把这些混合固体废物再分类不但不符合经济效益,技术上也有一定的困难,导致整个回收过程变得非常复杂及难以实施。另一方面,废纸回收商因为废纸沾有厨余及食用油污而导致无法循环再用。将达到回收标准的废纸与不能回收的废纸进行分类,也是非常困难而不可避免的被送到堆填区填埋。

此项研究,我们将尝试用一个新型特效的催化体系把混合了废食用油的废木材或废纸转化成生物汽油或柴油。由于转化废食用油和废木材里的木质素均需要把碳氧键分解及把氧原子脱除,把这两种废料同步转化成为有用资源无疑是一项有高增值性的研究项目。这个基础应用研究将会把废食用油里的三酸甘油酯和废木材/废纸里的木质素及纤维素同步转化为有用资源,希望未来能为回收业界提供一个回收成本低廉且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案。根据初步的研究结果,产物可以进一步转换为不同的车用燃料,例如汽油,柴油及航空煤油,此外,希望该技术能够减低对未来堆填区的压力。项目负责人将会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系以及美国西南研究院共同研发此技术,以达至以下目的:
1)首次提出一种有效及协同性的催化体系,能高效的把废食用油和废木材同步转化为车用燃料,同时并把碳氧键分解及把氧原子脱除;
2)为解决堆填区的环境问题带来一个经济高效的可持续的技术方案
3)根据回收业界2013年的统计数字,真正能够回收的废物只占所有回收的废物的1%左右。这些回收回来的废物,如废纸,废塑料等,大部分都是转售到其他国家。这个项目希望能为香港回收业界带来一个新的选择,就是把废物在香港本地处理并转化成高增值产品。
4)为香港回收业界发展出一个可持续的技术方案。把回收来的废物输出到其他国家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方案,尤其是当回收成本昂贵时,把废物回收转化成高增值产品的技术可以鼓励本地回收业界更积极参与回收行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项目编号:UGC/FDS24/H03/17
项目名称:回收行为:了解地方依附和溢出效应
首席研究员:温家豪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摘要
回收是废物管理的核心策略。在长期推广回收理念的国家,政策制定者必须加强市民的回收意识和行为,同时避免废物管理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香港的废物管理表现正陷入停滞的阶段。一方面,回收率在过去几年持续下跌;另一方面,家居废物量却逐年缓升。学术界对推动回收行为的动机和诱因已经有丰富的讨论。其中,“地方依附”概念已被证明是亲环境行为的一个因素。然而,这个概念对于如何能够强化其他因素与回收行为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未得到充份研究。另外,研究指出参与一种亲环境行为或会引致和影响其他相关的行为,例如,回收行为可以引导市民参与节能行动或无意中增加非环保的消费活动,这现象称为“溢出效应”。但至今学术界仍未能对此效应作出有系统的探讨。就此,本研究将填补相关研究的不足。研究会分两阶段利用电话访问收集市民回收行为的数据并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可以推进学术界对“地方依附”和“溢出效应”的理解。其次,本研究提议的理论模型可作为日后相关理论提供讨论基础。在政策层面,本研究会勾画出加强回收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因素,从而制订更合适香港环境的回收政策,同时也有助政策制定者了解废物管理政策潜在的负面后果,并作出相应的措施。

 

项目编号:UGC/FDS25/E07/17
项目名称:开发一项高效低成本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和氯的联合过程来消毒城市污水中的抗生素抗药性细菌和它们的抗性基因
首席研究员:王超博士(高科院)

摘要
为控制人畜感染而滥用和过渡使用抗生素,从而导致社区和环境中细菌抗药性的广泛传播。抗生素抗药性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由于污水里混合着细菌、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抗微生物制剂,市政污水处理厂是传播到环境中的抗生素抗性细菌和基因的重要来源,此外,文献报导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接合转移可以发生在污水处理厂。然而,传统污水处理厂的目标是去除营养物质(例如碳、磷和氮)和病原微生物,而不是抗生素抗性细菌和基因。污水处理厂的一级和二级生物处理过程对于去除抗生素抗药性作用有限,因为它的去除主要依靠污水消毒。现有的研究表明污水处理厂常用的消毒过程例如紫外或者氯消毒可能引起抗生素抗性细菌或者抗生物抗性基因浓度的降低,但是不能完全去除抗生素抗药性。另外,抗生素抗性细菌或者抗生物抗性基因对紫外消毒和氯消毒有选择性。紫外/氯的联合消毒比起单一过程更加有效,因为此联合过程可以产生活性自由基,通过氯化作用激活目标污染物进而被光降解,而余氯也可以达到二次消毒的作用。目前无汞紫外发光二极管已经成为传统汞灯的有前景的替代,因为它比传统汞灯更加小巧和耐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光电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可以分别达到75%和100,000小时,到2020年价格可以降低40%。另外,紫外发光二极管的特性例如可释放任何波长的辐射、多重波长和脉冲照明,都会令紫外发光二极管和氯的联合过程可能达到更加有效的消毒。污水水质包括出水有机质、悬浮物、氨、pH和碱性可能通过消耗氯或紫外光、降低光的穿透甚至清除活性自由基来影响此联合过程的消毒效率。本研究计划获取紫外发光二极管和氯联合过程去除抗生素抗性细菌和基因以及减少抗性基因接合转移时的最佳操作参数,包括氯添加方式、消毒剂剂量和紫外发光二极管波长。另外,本研究也会探究紫外发光二极管的特性(包括多重波长和脉冲照明)对于去除抗生素抗性细菌和基因以及减少抗性基因接合转移的影响。在实际污水消毒(直接排放或者污水回用)时,关于污水水质对于紫外发光二极管和氯联合过程影响的知识将会为我们提供关于操作条件的建议。

 

项目编号:UGC/FDS14/E07/17
项目名称:电子商务中基于配置系统的在线定制化产品推荐方法
首席研究员:王越博士(恒管)

摘要
电子商务在零售业中占据越来越多的销售份额。定制化产品的销售额是电子商务中增长最为迅速。公司通过定制化产品设计,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和传统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周期不同,目前电子商务网站通过产品配置系统和产品推荐系统来满足每个客户的需求。但是这两个系统往往独立运行,它们不能很好的应用到产品定制化实践中。

本项目拟融合产品配置系统和产品推荐系统,从而实现更加智能化的产品定制设计系统。该配置-推荐方法先计算出最具信息量的产品属性,由顾客确定该属性的选项。基于顾客的选择,该方法计算出每个产品的边界相关度,并推荐最有可能满足该用户要求的产品。该方法只需要顾客输入最少的需求信息,并且不需要顾客的先验知识以及顾客在产品领域的知识。

 

项目编号:UGC/FDS16/H05/17
项目名称:江户时代杜律注本研究
首席研究员:黄自鸿博士(公大)

摘要
杜甫(712-770)诗不但在中国历代影响深远,也在世界范围吸引了无数读者。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历来许多文人学士对杜诗作过注解,号称“千家注杜”,大大改变我们对杜甫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后世杜诗研究的发展。近年,学者陆续将过去的杜诗注本整理出版。

杜诗描写唐代(618-907)走向衰落的景象,内容丰富,后来学者相信他是最伟大的中国诗人,对杜甫及其作品的关注从未停止。通过这些前人的评论,研究者不但能够探究杜诗蕴藏的深意和隐喻,更可以发掘各个时代和各位评论家的治学特色。

自从杜甫作品东渡日本,彼邦文人就表现出莫大的兴趣,不但引用杜诗在他们的汉文学创作之中,更对杜诗特点进行释读。在江户时代(1603-1868),邵傅(生卒不详,1587在世)的杜律入门注本《杜律集解》被翻译出版,江户汉学家更就《杜律集解》撰写了三部杜律评注,即宇都宫遯庵(Utsunomiya Ton’an, 1633-1707)《鳌头增广杜律集解》、大典显常(Daiten Kenjō, 1719-1801)《杜律发挥》和津阪东阳(Tsusaka Tōyō, 1757-1825)《杜律详解》。

虽然目前已有不少研究着眼于亚洲的杜甫文献数据,可惜对于日本的杜甫研究仍然不足。因此,本计划拟整理上述三部注本,探讨日本汉学及其杜诗研究的特点,分析他们对杜诗的读解策略,以及考察与中国文献的学术关系。通过对日本材料的引介和三部注本的深入探索,我们期望能展现中日杜甫研究的关系,以引起中港台三地学者的研究兴趣。

 

项目编号:UGC/FDS25/E08/17
项目名称:非地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偏心梁柱接头的剪切强度和抗震性能之研究
首席研究员:黄浩辉博士(高科院)

摘要
钢筋混凝土偏心梁柱接头在建筑结构中很常见。这主要是由于建筑要求所引起的,例如外墙的对准,会导致梁中心线偏离柱中心线。另外,由于楼层使用和跨度的不同,通常会在同一接头处连接不同深度的梁。这种布置从梁轴偏移引起垂直偏心。由于偏心梁柱接头为工程师和建筑师提供设计上的好处,所以它们在实际建筑中是不可避免的。非地震设计结构的抗震性能最近成为热门话题。中低度地震区,如香港,传统上结构只考虑风力而没有地震设计。这些地区的地震风险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可以很严重。从地震后的调查来看,梁柱接头为建筑结构最脆弱的部份之一,其失效已导致许多建筑物的倒塌。因此,非地震设计的偏心梁 - 柱接头被认为与现有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关。然而,目前这种接头仍然缺乏一致的评估和设计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考虑各种关键参数,对钢筋混凝土偏心梁柱接头的抗震性能和破坏机理进行深入调查。这一目标将通过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和分析模型来实现。在实验研究中,大型偏心梁 ─ 柱接头试体将在反覆循环载荷下进行试验。之后将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做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的数值模型,将用于对偏心梁柱接头进行参数研究。基于数值和实验结果,将开发出一种分析模型,用于偏心梁柱接头的评估和设计应用。考虑到各种关键参数,这项先驱研究的结果可以更好地了解非地震设计的偏心梁 ─ 柱接头的抗震性能。预计这些设计建议会降低地震风险,并有利于受到地震威胁的国家的未来发展。

 

项目编号:UGC/FDS14/E03/17
项目名称:加密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计算优化
首席研究员:王伟杰博士(恒管)

摘要
加密(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EDBMS)是数据库即服务(DBaaS)模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数据所有者(DO)将其数据存储在由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管理(SP)的云数据库。SP负责向DO提供托管和数据库相关服务,例如备份管理,查询处理。然而这当中存在数据安全威胁,SP的内部人员可能会窃取DO的私人数据。例如,有一个数据库管理员DBA窃取了一家财富世界500公司的230万客户记录,包括银行帐户和信用卡信息。EDBMS中的想法是使用应用级加密,其中的数据由DO加密和解密,SP没有解密的私钥。没有私钥,SP中的内部人员只能获取加密信息,无法解密。

最近开发了许多EDBMS的原型,例如由MIT开发的CryptDB / MONOMI,由微软开发的Cipherbase,以及由我们的研究团队与香港大学共同开发的SDB。开发EDBMS其中一个最大的挑战是SP处理加密数据上运算比处理普通数据要慢得多。优化技术对于EDBMS的实用十分重要。过往有研究开发了加密索引方法,加快EDBMS搜查数据的速度,例如Cipherbase开发的加密B+树和SDB使用域分区索引,两种方法皆可以优化范围查询的速度。然而,现有的方法并没有针对分析类型查询的优化。没有适当的优化,分析处理在EDBMS会是十分缓慢。这里我们用以下简单的例子作说明,这是一个SUM查询SQL:SELECT SUM(sales_amount) FROM Sales WHERE sales_date > `1/1/2016' GROUP BY product_ID, shop_ID。加密索引可以优化选择处理(σsales_date > `1/1/2016'),使这部份的工作快速完成。然后,EDBMS下一步需要取出每个附合条件纪录的加密数据 “sales_amount”,并把它们加起来。假设有一百万个这样的纪录,在Cipherbase中,EDBMS便需要把一百万个加密数值先进行解密,才可以进行求和。求和本身是简单的工作,解密使整个工作变得显著的缓慢。这个项目是首个在EDBMS中优化分析查询处理的研究工作。

我们的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致力于静态分析查询的优化,即提高EDBMS在回答单个分析查询时的效率。我们计划采用三种方法:(i)采用渐进式分析;(ii)制定精确/近似聚集的索引结构;和(iii)开发加密方法来支持有效的近似数据统合。上述3种方法可以一起应用,以实现EDBMS高效处理分析查询。在第二阶段,我们通过扩展上述3种方法来改进在线分析处理(OLAP),以改善OLAP操作中的用户互动。

 

项目编号:UGC/FDS25/E10/17
项目名称:利用崭新的光催化薄膜技术氧化污水中细菌耐药的有机物
首席研究员:甄钰成博士(高科院)

摘要
在过去的十年中,71个国家的抗生素使用量增长36%。大多数抗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完全代谢,故此通过废水排出到环境中。传统的废水处理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物处理,一般被认为是无效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

然而高级氧化技术可能是其中一种有效去除废水中抗生素的方法。此技术是通过光催化剂的各种光源,利用非选择性的羟基自由基氧化复杂的有机物,并转化为无害的无机分子。二氧化钛是最常用的光催化剂,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然而,其中一个缺点是它只能在紫外线照射下被激活,因此需要额外的照明成本来处理废水。最近研究指出BiOBr在可见光的照射下表现出很高的激活催化性和稳定的结构,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对抗生素的降解,我们的研究团队已经尝试用黄金固定在BiOBr(Au-BiOBr)上,以减少光生电子和空穴复合(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初步结果显示,比BiOBr, Au-BiOBr在紫外线照射下对诺氟沙星(抗生素)的降解增加20%。从结果来看,Au-BiOBr在可见光光谱下降解抗生素是有研究价值的。从成本角度出发,亦可探索过渡金属(如Cu、Fe)。此外,本研究更希望将光催化技术与膜分离技术互相结合,以单一的处理过程藉以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把Au/Cu/Fe-BiOBr固定在氧化铝膜表面,这样可防止光催化剂释放到生态系统。废水中的抗生素会同时在膜表面被降解,而清洁的水会通过膜。该项目将为催化研究和膜科学领域带来新的见解。本文提出的光催化膜反应器也可为今后光催化系统的发展作为参巧。为了推动现时的废水处理科技,本研究的目标包括:
(1)利用新型可见光激活的光催化剂降解抗生素,以改善水质;
(2)固定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催化剂表面以增强可见光的激活性;
(3)将新出现的光催化剂附着在膜上,以防止光催化剂的纳米粒子排放到环境中;
(4)开发一种连续处理含抗生素废水的光催化膜反应器。

 

项目编号:UGC/FDS14/P02/17
项目名称:大规模广义凸优化的内点次梯度方法及其应用
首席研究员:余国惠博士(恒管)

摘要
广义凸优化是经济、金融和工业组织等应用领域许多问题建模的基础。大规模广义凸优化问题通常使用投影次梯度类方法来解决。它们具有非常简单的公式并且只需要非常低存储。然而,这类方法需要假设到约束集合的投影是容易计算的。但它们仍然遭受欧几里德投影的一些缺点,这破坏了下降特性并导致了一些锯齿状现象。另一方面,比率总和问题具有各种重要应用,如多阶段随机运输、政府承包和债券组合优化问题等。但这类问题难以全局求解。利用其结构,该问题可以被看成在其约束条件下拟凸函数的总和的最小化问题。因此,对于可以避免欧氏距离投影困难的新颖的次梯度方法有很大的需求,可用以解决更广泛类别的大规模广义凸优化问题。

在这个研究项目中,我们将首先提出一种基于Bregman函数的内点次梯度法来解决广义凸优化问题。内点次梯度法的主要优点是它强制所产生的序列保持在约束集合的内部,从而自动避免欧氏距离投影。我们将根据p阶Holder条件和局部弱尖点的假设以及分别使用递减和Polyak式步长规则来研究其收敛结果和收敛速度。我们将进一步考虑一个闭凸约束集合上的大量拟凸函数总和的最小化问题。但由于拟凸函数的总和不再是拟凸的,这问题便不能通过用于求解拟凸优化问题的常用的拟次梯度方法来实现。我们将提出两种基于内点次梯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和最小化问题。第一种是基于内点次梯度的增量方法,其结果将被显示它能够快速收敛到全局最优解;第二种是基于内点子梯度的随机方法,其优点是即使对于大规模优化问题,其计算成本也是非常低的。最后,我们将应用所提出的内点次梯度方法来解决投资组合选择的回报与风险比例的拟凹优化问题,并解决多重Cobb-Douglas生产效率的拟凹函数总和的最大化问题。

 

项目编号:UGC/FDS16/H01/17
项目名称:作为后启蒙现象的20世纪国学热
首席研究员:郁旭映博士(公大)

摘要
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两次国学热:第一次是二十年代的“整理国故”运动;第二次是自九十年代以来的国学在学术、公共和官方话语中的全面复兴。第一次国学热标志着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术的范式转变 ─ 科学化、专业化和去意识形态化。而第二次在后社会主义语境中的国学热则包括两个阶段:九十年代初期的国学体现了学术界向纯粹的、独立的和规范化的学术转向;而九十年代后期的国学热则体现在儒学在公共领域的复兴以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倡导。从学术菁英对国故的重新阐释到大众文化,第二次国学热显示出一个大众化、含糊化和再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

两次国学热都可以被视作是“后启蒙”现象。以扬弃与重新整理传统资源为己任的整理国故运动,出现于新文化运动尾声,标志着启蒙话语的衰落。尽管批判性地检验和系统性地重新评估国故并不一定意味着保守转向,但第一次国学热确实折射了中国现代初期知识分子身分认同从“启蒙思想家”到学者转变。而作为对后社会主义语境的回应,九十年代初期知识分子主张用学术史取代思想史,并追求“去政治化”的学术,则不仅反映了一种“反思启蒙”的诉求,而且意味着知识分子从公共领域的无声撤退。这一学术化转向连同政权对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宣传,再加上儒学的商业化,共同促成了九十年代保守主义在中国兴起。这一保守转向无疑是对八十年代的新启蒙运动的反拨。

通过语境化和比较研究,本研究计划拟完成三项目标。第一,破译“国学”这一话语和政治“装置”及其多重意义是如何被制造和再制造出来的。第二,探讨“国学”话语是如何开创策略性的可能性使知识分子可以合法化自身、为自己在多重空间中争取位置,以及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第三,通过揭示启蒙与国学的张力,来描绘中国的现代性话语的焦点是如何从西方模板转向另类现代性。

 

项目编号:UGC/FDS24/H01/17(退出)
项目名称:培育第三部门提供房屋以助满足香港之房屋需要
首席研究员:容乐博士(理大专业进修学院)

 

项目编号:UGC/FDS25/E11/17
项目名称:极端天气下多重滑坡灾害风险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首席研究员:张帅博士(高科院)

摘要
山泥倾泻的发生严重威胁着香港民众的生命财产。通常,山泥倾泻由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多种边坡失稳灾害组成,山泥倾泻带来的松散堆积体有机会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随着雨季水位的上升,一旦堰塞坝溃决,形成的洪水将导致下游地区泛滥成灾,造成更加巨大的损失。这一系列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灾害链的发生,因其灾害间的放大重合效应,将进一步增加山泥倾泻灾害带来的风险。例如,2008年6月7日发生的强降雨,诱发了大屿山区域1600个天然边坡失稳,其中部分滑坡转变为影响范围更广的沟谷型泥石流。2010年8月7日发生在甘肃省舟曲县的泥石流,因泥石流冲出物质堵江引发洪水,共造成了1765人死亡和失踪。

全球极端天气频现,香港过去3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已经由1961-1990年间的2214mm增至1981-2010年间的2398mm,自然边坡失稳概率必定随降雨量的增多而大大增加。对此类灾害预判不足将造成严重的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然而,现时的风险评价体系更多的关注单体滑坡灾害的风险量化,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个可用以考虑灾害链间的相互作用的新式灾害链风险量化评估体系。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即是建立可评估极端天气诱发的多重灾害风险的方法体系,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全港多重滑坡分布图,并识别灾害间主要的相互作用;(2)对多重滑坡灾害进行数值模拟;(3)构建可以考虑灾害间相互作用的多重灾害风险量化框架体系。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以确保构建的框架体系可以自由运用于本港的边坡防御系统中。

 

项目编号:UGC/FDS25/E15/17
项目名称:等离子体诱导臭氧处理后的棉布褪色的效果
首席研究员:钟丹博士(高科院)

摘要
近年来,为迎合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印染及制衣行业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技术用于褪色处理。布料印花及成品洗是较为广泛应用的技术,而采用砂洗或石洗技术对布料进行打磨逐渐流行。然而,由于这些技术效率偏低而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大量研究用于寻找高效的解决办法和更先进的制造技术以提供更好的外观及品质。

从环保角度来看,由于印染原料的使用,传统褪色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并产生重污染的污水。因为环境保护受到重视,同时,处理化学废料需要高成本,一项新的替代方法需要发展以取代传统方法来将设计及材质应用在布料用面。等离子体处理办法是一种无水方法来代替传统工艺。由于过程中不需要消耗水并且褪色效率显著,它是环境友好的。因此,它将会高度接受用于大规模生产并且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传统处理工艺中的弊端也将被解决。为研究应用等离子体应用于布料的褪色效果的可操作性及可能性,本项目旨在探究等离子体处理及传统工艺的褪色处理效果,并为制衣行业研究利用等离子体技术的褪色工艺的指导性参考。